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夏王朝的历史传说及夏代的社会性质

夏王朝自禹和启建立了传子制,于是禅让制终止,出现了夏王朝父子相继的各代世系。

司马迁所作《夏本纪》列有十七王的名字,事迹记得很少,大概是只根据《世本》和《谍记》两种材料写成的。晋时出土的《竹书纪年》所列之夏世系,与《夏本纪》所记大致相同。《世本》、《谍记》和《竹书纪年》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学者辗转传抄,于是出现了一些分歧。下面,我们根据《夏本纪》所记夏王朝的点滴史迹,略作说明。

据说启死后,继位的是太康、仲康等兄弟五人。《史记》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讷,作《五子之歌》。”《尚书》中之《五子之歌》已亡佚。所说的“昆弟五人”,《楚语》作“五观”,《墨子•非乐》作“武观”。

于是后人有谓“五子”即“五观”,亦即“武观”。其实谓“五子”为“五观”尚可,谓“五子”为“武观”则不可,因《墨子》所说的“武观”似为书名,不是人名。

太康失国的原因,孔安国谓其荒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返国。夏初,游牧经济一定尚处于重要地位。这从后来殷代卜辞中卜猎之多,可以想见在商以前的夏初,游牧、田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一定更大。所以,田猎是当时正当的生产活动,不会构成失国的原因。

《史记》又称太康死,弟仲康立。夏代在太康、仲康、相及少康时,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夏与东夷的斗争。东夷自古居住在今山东全省、江苏北部、安徽东北角、河南东部一带,即所谓太皞、少皞之后。他们的姓氏传说有风、盈、赢、偃等,《论语》有“九夷”之称。

有夏一代长期与他们进行过战争。奇怪的是司马迁写《夏本纪》对此却一字未提。所以,《索隐》、《正义》及《左传疏》都讥太史公此处的疏略。这件史实存在于《左传》,《楚辞》(《离骚》、《天问》),《论语》(《宪问》)诸书也有记载。

根据故事传说,夏的太康天天宴饮游乐,不恤民事,引起人民的怨愤。这时,东夷有穷氏的酋长羿知道人民不拥护太康兄弟,就取而代之,“因夏民以代夏政”,当了夏族的首领。可是为时不久,羿也因荒于田猎,被其大臣寒浞所杀,寒浞还占有了羿的妻妾和家业。

后来夏的仲康及其儿子相逃奔同姓部落,寒浞来攻,灭相。幸喜相妻逃奔母家有仍氏(河北任县),生子少康。少康年长,做了有仍氏的牧正,又被寒浞所逼,逃奔到有虞氏(河南虞县),虞君妻以二女,叫他在纶邑经营。少康后来终于纠合同姓氏族,将寒浞灭掉,恢复故土。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少康中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