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简介,史记的主要内容与文学价值
《史记》,又名《太史公书》,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幼年深受父亲史学思想的熏陶,青年时期游历在外,为后来撰写史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武帝天汉三年,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入狱,遭受宫刑。出狱后,司马迁发愤著书,历时近六载,完成了史学巨制《史记》。
《史记》全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始,至汉武帝时代止,共一百三十篇。其中,“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本纪”按帝王的世序和年代记述政治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表”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侯国间的大事。
“书”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
“世家”是记叙诸侯王国和辅汉功臣。
“列传”记述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传记。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迁将项羽列于“本纪”,孔子列于“世家”中,体现了他的独特眼光。《史记》篇未有“太史公曰”,对所记人物、事件等发表评论。这段议论文字被称为“赞”。
《史记》写三千年的历史,所记时代跨度大,内容广博繁复,记录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以及礼仪制度、文化风俗等内容,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项羽、刘邦等,作者往往采用“互现”的手法,在多个篇章中从不同侧面来勾勒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使得历史人物更为鲜活与立体。
《史记》不仅成为后世史学家效仿的典范,也对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给后世小说家以很大启发。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版本众多,历代有《史记正义》《史记集解》《史记索隐》等。今人参照各种善本汇校而成的校点本《史记》,是目前较完善、更便阅读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