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正义》指的是哪五经?五经正义名词解释

《五经正义》指的是哪五经?五经正义名词解释

《五经正义》中所谓的“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唐朝初年,孔颖达等人奉唐太宗诏命,编写的五经义疏,前后经过三十多年,约五十多位著名学者参与了编订。

《五经正义》指的是哪五经

《五经正义》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编成后,成为官方教育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用书。

自东汉末年到唐代,中国战火不断,儒家经典有的散乱丢失,有的在流传中出现错讹,再加上儒学内部出现很多宗派,导致儒经的流传和研究情况非常混乱。

为了思想的统一,唐太宗下令召集孔颖达等著名学者编撰《五经正义》用来统一儒经,贞观十六年(642)编成。

《五经正义》编成后,有人指出还需要进一步修改裁定,因此没有颁布。后来在唐高宗永徽二年( 651),组织了一批学者进一步修改,在两年后成书并颁布,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五经正义》的卷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有《毛诗正义》40卷,《尚书正义》20卷,《周易正义》14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合计180卷。

在编撰过程中,孔颖达等唐代学者对前人的研究儒经的成果进行了筛选、总结,对不同的说法进行了调和,但也有解释不清或沿袭前人错误的情况产生。

《五经正义》总结了前人对儒经的研究成果,虽然仍存在不少疏漏,但仍然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品,它在唐代的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也是后人学习、研究儒经的重要资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