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是谁的诗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艳情

《七哀诗》是谁的诗作,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艳情

《七哀诗》的作者是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卒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王粲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很有才华,他的诗情感深厚,慷慨悲壮,例如《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诗人在董卓部将李催、郭汜等人在长安作乱的时候,避难到荆州途中的所见所闻。所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正是诗人对于战后的惨状的直接描写。

除了这样的宏观描写之外,诗人用“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六句,详细、具体地描写了一个饥饿的妇人抛弃自己亲生骨肉的细节,进一步表现出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灾难,体现了作者对于民众的深刻同情。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认为王粲是“七子之冠冕”,他的诗从其自身的身世经历中出发,展现了对于黎民百姓的深刻同情和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