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谶纬之学,谶纬神学的兴起与衰亡
在中国的古代,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预占为特征的神学体系就是谶纬之学。
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起源很早,战国时流行于秦、赵等国。
秦末农民大起义曾利用这种迷信形式,如《史记•秦本纪》所载“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陈涉世家》所载“篝火狐鸣”“鱼腹丹书”的故事。
西汉中期以后方士们采集、制造大量谶言,结集为书。与此同时,以《春秋公羊传》《春秋繁露》等为代表的西汉今文经学,依据其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理论,解释社会政治现象,预占色彩日趋浓厚。
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还主持召开了一次全国经学讨论会,即白虎观会议,会议纪录由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论》,以法令形式将谶纬之学定形,和正统经书具有同等地位。
哀、平之际,谶言迷信与今文经学中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神学合流,并吸收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天文占、五行占、杂占、符命、五德终始等迷信形式,形成谶纬神学。
王莽代汉,光武中兴,都利用过谶纬中的图谶符命。
谶纬之学在东汉时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极为盛行,亦称内学,经过官方学者整理删简,逐渐定型,以符瑞预占为主的称谶书,如《河图》《洛书》《论语谶》等。附会儒家经义以言灾祥符命的称纬书,如《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七经纬等。
魏晋以后,随着玄学的兴起,对儒家传统经学有了全新的解释,于是宣扬宿命论的谶纬之书渐遭毁禁。
至宋欧阳修〈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后,谶纬学说更是式微,其书籍文献多散失不传。随着明清儒家推崇汉儒,众多儒家学者开始辑轶纬书,谶纬之学重新崛起广大。
各种谶纬之学的内容实质并无很大区别。其中既充斥荒诞迷信的内容,又包含一些天文、历法、地理、农学、医学、乐律等方面的科学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