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门关与阳关的地理位置与现状简介
过去读诗时,每读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时,就会想到在高山戈壁之间一座雄关屹立,关内外有着两种不同风格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景观。
从敦煌往西北行,经过一望无垠而又极度平坦的戈壁和大小沙包的灌木荒漠,来到距敦煌约80公里的汉长城。现留下的汉长城为东西向,是芦苇束作框架,用泥土夯筑而成。
从外观看,一层层的芦苇间隔着一层层夹有沙与小石块的黏土,呈层层叠压状。城墙基约3米,顶宽约1.5米,现墙高仍在3米以上。
玉门关的四垣现保存较为完整,呈正方形,全部为黄土夯筑而成。墙厚度约4米,层层夯得严严实实,层次分明。方城南北长24.4米,东西宽23.6米,北墙最高10米。城内东南角,有一又窄又陡的直道直通顶部。方城早期开一北门,后封闭,又开有西门。此方城北距西汉长城有3公里。此城又称小方盘城以别于下面的大方盘城。
在玉门关东北约11.5公里处有一大方盘城。其在自然的土台上,有长方形残墙,是夯土板筑,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墙最高处6.7米。在残墙的东、西、北三面加筑两重围墙。第一重尚存断垣,四角有土墩痕迹。第二重仅北面尚存土墩痕迹。
该方城距其北面的疏勒河的河床1.2公里。周围多是低洼地,有的寸草不生,有的则在中心形成干涸的盐沼地,边缘则生长着怪柳等耐盐的灌木丛。据考古学家研究,这里是用作军需的仓城,称河仓城,又称大方盘城。当时,这里是为西域的边防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是玉门关、阳关士卒取粮食、衣物的后勤基地。
玉门关的遗址保存完好,令人惊异。但是,其面积之小也令人惊疑。根据历史记载,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年至前105年),赵破奴、王恢破姑师(今新疆吐鲁番)、降楼兰(在今罗布泊地区),“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史记•大宛列传》),即汉河西长城自酒泉郡向西延伸至玉门。尽管稍后,武帝太初时派李广利伐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西域震慑,多遣使来贡献。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今罗布泊),往往起亭,亭燧等防御设施自玉门关向西沿疏勒河,直抵盐泽北岸。
从以上历史资料看,玉门关的东西长城时代不同,情况亦不同。其东面是汉河西四郡之末,其西是属西域,为塞外长城。玉门关恰好在两段长城的转折点上,是重要关隘。
另外,在敦煌西南约70公里处,有另一关,名阳关。因其在玉门关之阳而得名。玉门关向西走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面的关口,而阳关则是向西南进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的关口。
玉门关的重要性大于阳关,但现发现的阳关遗址,经试掘、测量,其房屋基础的面积有近万平方米,而附近还有继续留存的宽厚城堡墙基。阳关的地位不如玉门关重要,亦不如玉门关有名,但其遗址大于现存的玉门关,令人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