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地区的变化主要是人引起而非自然变化
从卫星照片看,疏勒河从安西西流,汇合党河后,有明显河道遗迹西连罗布泊。虽然历史记录上尚无发现,但可以推断,正是这条继续的水道才使玉门关向西到楼兰的汉丝绸之路得以发展。
从威武到罗布泊以西这一地带,可以说是人地关系相当敏感的地区。在人地关系方面,这里的关键是水。从威武开始向西,降雨从不到200毫米下降到罗布泊的100毫米多。
所以,降雨不能满足农业需要,多依赖于山间河流。河流出山后,只在山麓冲击扇的下部,地势变得平坦,河床中的水与两岸的土地高差不大,便于开渠灌溉,因而在此地形部分多出现绿洲。
河流穿过山麓冲击扇,有的在低地蓄积成湖泊,有的继续向前,消失于沙漠中,有的河流水量大,在沙漠中经过漫长的道路最终形成湖泊。在河流穿过山麓冲击扇后,往往在合适的河岸与注入湖泊的河段形成绿洲。
河流的水量供给主要靠祁连山地的冰雪与降水。它来自另一个自然区,一般受气候变动影响较小。在山麓冲击扇下缘形成的绿洲,从汉以来位置变动不大。
在其以下的水系,则主要因山麓绿洲用水量过大而引起水量减少。首先,是河流末端的湖泊的缩小与消失;其次,是河道干涸,或变成潜流而缩短。因此,在河道下游的绿洲则受其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动,往往随着水量减少而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下游绿洲除受水量影响外,还受到河道摆动的影响而发生兴衰。从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弱水下游汉、唐古城来看,这些位于河流南岸或东岸的古城多为流沙所淹没,现多成为废墟。
这是因为,河流南岸与东岸处于下风,原植被条件较好,多被选中为屯田与古城之地。当河水减少、断流,或因地质地貌等原因而发生河流改道后,作物与居民则因缺水失去生活与生存的基础,被迫放弃该地转向他处。
农田开垦、古城建设破坏植被后的土地,在无作物覆盖下,河道中的流沙、裸露土地上的松土被西北风扬起而堆在附近,遂出现目前人们所看到的荒城破壁、流沙起伏、寸草不生的景象。
这往往使人认为,是流沙的前进导致了城市的废弃、土地的荒废。而流沙的出现,则又认为是大气候的干旱、植被的稀少所引起。其实,从实际分析,这一地带的变化主要是人引起,而不是自然变化。主要是山麓地带人开垦出绿洲,大量用水而引起的。
上面用水多,导致下游缺水,下游居民冈缺水外迁,从而导致古城与土地荒废,于是裸露土垢上的沙土被风吹起埋没了荒城与废地。后人看到这种现象,遂以为是沙进入退,其实是因水缺乏致使土地荒废,引起沙化。因此,过去认为该地的巨大变化是大气候造成的结论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