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丧葬礼仪的变化历程

当代中国丧葬礼仪的变化历程

中国汉民族的葬俗首推土葬,汉民族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人死后葬于土灵魂才能得以安息。即:入土为安。

二次大战以后,我国仍沿袭古老的丧葬仪礼。富人去世后,灵堂设在堂屋,棺材端正地放在屋内,棺材中放有莲花枕,元宝枕搭脚,棺内铺有黄绫褥。子女、孙子女等都穿重孝,脚上穿白鞋,有人吊丧,亲属就陪着磕头。

我国把丧葬的事与结婚相提并论,称为红白喜事。这体现了我国人民正确科学的生死观。汉族北方地区管死叫"老了",正是这种对生命发展从生到死的认识,人老总要死,死是人生一个过程,是最后一站,故也庆贺也摆宴席。

解放后,我国政府提倡火葬,火葬过程简便,人死后放在医院由火葬场派车拉到火葬地,殡仪馆给死者化装,亲友佩戴白花参加葬礼,开追悼会、追念死者一生事迹,最后进行告别仪式、奏哀乐。仪式后即进行火葬,火葬后把骨灰装入骨灰匣中,许多地方设墓地,埋葬骨灰并立碑。

农村仍大量实行土葬,个别老年人旧观念重,不愿被烧掉,也千方百计逃避火葬。

我国1949年以后逐步施行殡葬改革,改革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在施行中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法,首先把耕地少,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

从60年代以后沿海的辽宁、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上海、天津等十个省市共建火葬场582个,占全国火葬场的48%。对于西北,西南、内蒙等人口少、荒山沙漠多,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了土葬改革,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公墓,克服了乱葬乱埋的现象。

破除迷信、丧事简办,遗体火化的殡葬改革,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及沿海城市市区火化率已近100%,农村和内地的火葬也在大力提倡和推广。但是殡葬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办丧事的风气又有所抬头,为死者立碑造墓,倾城送葬之举迭起,有些地方还趁操办丧事之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

由于迷信思想作祟,一些人还崇尚厚葬,有的地方活着的人为自己置寿穴,筑坟墓,竞比豪华。有的地方在人死了送葬时除了焚纸钱,还竹编纸糊楼房、彩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归根结底是一些人思想的愚昧,盲目相信死后另有一世界。落后风习的彻底改变还有待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精神文明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

我们相信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入,科学进步的葬俗一定会代替腐朽落后的葬俗。人们会更开明更洒脱地对待生与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