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敬业,有的人不敬业?

为什么有的人敬业,有的人不敬业?

敬业是一种精神,是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敬业,有的人不敬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敬业一般有以下原因:

敬业

一、对真理探索的痴迷

英国科学家牛顿忘记吃饭,瑞典科学家舍勒忘记结婚,是因为他们对真理探索的痴迷。

因为提出“用进废退,适者生存”而被恩格斯评价为:“拉马克关于物种起源的主张,好像是真正先知者的‘预知’一样”的法国科学家拉马克在双目失明后,由他口述而成《无脊椎动物志》,是因为他对真理探索的痴迷。

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而烧死,也是由于他们对真理探索的痴迷。

二、对工作意义的认识

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把工作当成自己离不开的生活的一部分,就会敬业,就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也就会为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如果觉得工作没有意义,就会消极怠工混日子,上班就会感到“太长的日子太高的天,望穿双眼天不晚”。

三、获得报酬的希望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而纷纷各奔东西。

四、赢得尊重的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赢得尊重是比较高的需求层次,这就是俗话说的“人要脸,树要皮”人们常说:“为利忙,为名忙”。显然,“为利忙”是为了获得报酬,“为名忙”就是为了赢得尊重。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是敬业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文化中,敬业的人是会得到人们尊重的,而不敬业的人是会受人鄙视的。诸葛亮因为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反之,对不敬业的人,人们往往鄙视,甚至用语言来挖苦。说他们“吊儿郎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自由散漫”“混世魔王”“吃要吃油炒,干要干轻巧”“像猪一样懒”。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