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习俗
我国的苏北地区,明清以来以种植水稻为主。他们栽种水稻也很有讲究,最著名的是三大讲究,下面给你介绍一下:
1、敬“刀头”
一般在每年清明前开始浸种,三至五天后“捂种”,捂六至七天即向秧畦田(俗称“秧池”)撒种。
撒种前,先把已浸捂出芽的稻种“折”在田边。准备刀头肉一块,置于盘中,上插3只筷子,盘旁放1把菜刀,另备馒头数只(或炒米1碗),用红纸裹着一些葱蒜,在秧池边插柳树枝为神,然后焚香,点烛,放鞭炮,烧黄元。
有的人家还用“黄元把子”(即用黄元纸斜捆于杨树枝上)插于秧畦四周;也有人家,教小孩手提灯笼,围绕秧畦田边走一圈,以示敬天敬地,祈求神灵保佑秧苗茁壮生长,然后开始撒种。
2、开秧门
小秧长成后,在分插的第一天起秧,叫“开秧门”。东台堤西一带,开秧门时要在秧田附近放置木盘,内盛米团、大葱、猪肉,点香烛,放鞭炮,祭天地。如此时有村友乡邻来抢米团,即认为大吉大利。
今盐都和建湖县境,在“开秧门”这一天,还要请帮助栽秧的亲友吃“开秧酒”。
3、庆完秧
旧时插秧,一般要由男孩“领头趟”,二趟以下,不分男女老幼,依次下趟。如接后者栽插速度超过前者,则称为“裹粽子”。
一块田插完后,还要用一把小秧窝于田角边处,称为“稻折子”(即稻囤之意),预祝丰收。
一家的秧田都插完了,栽秧手们便用手抓烂泥砸主人,以庆“完秧”,主家最后也相应招待好一些,此举谓之“关门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