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的天朝上国梦是怎样被坚船利炮击碎的

大清朝的天朝上国梦是怎样被坚船利炮击碎的

虎门销烟之后,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的贸易受阻,无事可做的英国商船都聚泊在香港九龙尖沙咀一带海面,拼命寻找着一线商机。

1839年9月5日,在义律的授意下,英国军舰向负责封锁的中国船舰开火。对于这种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林则徐勃然大怒,于次年初下令正式封港。

同年4月,英国议会正式通过发动战争的决议案,于5月调集大量英国军舰,云集珠江口,准备开战。

对于英国的这种嚣张行为,林则徐毫不示弱,与5月9日晚派10艘火船主动出击,击毁11艘英船。鸦片战争,自此揭开了序幕。

林则徐在广东声势浩大地准备进行抵抗英国侵略时,一开始是得到道光帝的认可和支持的。但在英国侵略者绕过广州、袭取定海后,道光皇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立即投降妥协。

其实,在定海失陷后,当时的清朝统治集团中实际存在着两种对英的态度:一种以穆彰阿、琦善等为代表,他们都是满族的贵族代表。在他们眼里,外国侵略者船坚炮利,武器先进,凭着清朝现有武力,根本不是西方列强的对手,不可能战胜。

另一种态度则以林则徐等一批汉族官员为代表。他们懂得开眼看世界,对英军武力优越与清军武力装备废弛有着比较客观的认识,他们也不愿与英军动武力;但他们把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容忍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肆无忌惮地走私贩卖鸦片,践踏蹂躏中国主权,而要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团结一心,抵抗外侮,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方案,他们认为只要充分利用中国的有利条件,是完全可以打败侵略者,把他们赶出去的。

在对待英国武装侵略统治集团内部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究竟哪一种能成为清政府的对英方针,关键取决于道光帝。

道光不愿放弃自己的对外原则,来维护天朝上国的威严和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当务之急他想到的就是首先要设法消弭“边衅”,防止事态扩大。这与琦善等人的妥协主张正吻合。因此,他转而站到穆彰阿、琦善一边。结果导致清政府对英方针趋向妥协。

此时,道光帝对于林则徐的抵抗意见充耳不闻,反因定海失守迁怒于林则徐,并派琦善前去与英军商讨,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历史自有公道,丧权辱国是千世万世的人民都不能原谅的行为。以道光为首的一群昏聩糊涂的清朝统治者执行的投降妥协的卖国政策代替抵抗自卫的政策,使中国在战争中各种有利形势化为乌有,并且直接导致自卫战争在本该不输的条件下却以惨败而告终。

第一次定海海战之后,清政府向英国侵略者妥协了。然而当英国全权代表义律将《草约》送到英国后,以英国女皇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对义律的行为却大为不满,作为战胜者,他们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的东西,而义律勒索到的东西太少了。因此,英国政府决定扩大战争,以攫取更大利益。

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为侵华全权代表,用洋枪洋炮从清政府手里夺得更大的权益。英军集结大批军队再次北上,由璞鼎查率领,接连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及乍浦,清军在战争中连连失利,一败再败。

定海已经是第二次被攻打,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率五千守军英勇抵抗,与英国侵略军血战六昼夜,最后英勇牺牲。

英军接着又攻打长江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军坚守吴淞,陈化成与部下死守西炮台,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直至战死。吴淞口一失,上海、宝山紧跟着失守。

接着,英军沿江西上,将英军舰队开到了镇江。副都统海龄率官兵奋勇抵抗,经过激烈的巷战,直至打到最后一人,镇江失守。8月4日,英军直逼南京,清军节节败退,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道光立即派耆英和伊里布赶到浙江去向英国侵略者求和。这时,英军舰队已抵达南京江面,架起大炮,宣称要开炮攻城。清政府已经完全被侵略者的淫威吓倒了,彻底屈服了,赶紧派耆英、伊里布赶到南京议和。至此,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