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而死的宋朝名将狄青有怎样的故事

郁闷而死的宋朝名将狄青有怎样的故事

在宋朝成为名将,就意味着人生的不幸。狄青就是不幸者中的一个。

宋仁宗年间的一天,汴梁城里热闹非凡,人们纷纷涌上街,争睹一位传奇将军的尊容。这个将军就是狄青。

宋朝名将狄青

历史记载,“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在京城老百姓的眼里,狄青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美男子;在兵士心目中,狄青是他们的偶像;而宋朝皇帝看见此情形,却好像看到了当年太祖被兵士拥戴而夺得天下的情景。

宋朝推行“偃武修文”的施政方针,并且不是一朝一帝、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再加上“将从中御”的配合,逐渐演绎出“以文驭武”的局面。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

早在皇祐四年(1052)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奏论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即便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平定反叛之际,朝廷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监军。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才作罢。到狄青胜利还朝做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

自从赵匡胤陈桥兵变以来,武将就成了宋朝统治者的一块心病,而狄青有着与赵匡胤太多相似的经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宋夏战争爆发,狄青在战争中骁勇善战,立下了累累战功。康定元年(1040),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

皇祐四年(1052)六月,狄青拜枢密副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这样一位同样杰出的武将,朝廷怎能不心怀忌惮?就大背景而言,北宋武将始终处在被限制、被疑惧的“偃”“轻”“抑”的地位。狄青出身黥面兵卒,现任枢密使之职,为立宋以来,行伍出身而至此高位的第一人。树大招风,早在皇祐四年(1052)狄青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便纷纷反对。

当狄青最终进入枢密院时,还是遭到了朝廷大臣的蔑视,被呼为“赤枢”。那么,狄青后来又是怎么当上枢密使的呢?原来是当时的参政知事梁适,出于排挤枢密使高若纳的目的而积极支持并为狄青活动,是把狄青用作相互倾轧的工具。这样,狄青实际上被卷入了二府纠纷之中。

狄青为了国家是不考虑这些的,他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他在做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依然保留着他做普通军士时候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却回答说:

“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他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做官的尊严。

即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处在广南平贼前线战事中也没有摆脱朝廷的疑惧。“初,青既行,帝每忧之日‘青有威名,贼当畏其来。左右使令,非青亲信者不可;虽饮食卧起,皆宜防窃发’。乃驰使戒之。及闻青已破贼,顾宰相日:‘速议赏,缓则不足勤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