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南宋后期的顶梁柱

孟珙——南宋后期的顶梁柱

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这不是对宋朝恨铁不成钢的一声叹息,而是整个宋朝最后的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

南宋淳祐元年(1241)春,蒙古河南行省范周吉,暗中表示愿向孟珙投降,孟珙向朝廷报告,并准备受降却未被批准,南宋失去了最后一次北进的机会。

中国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发展,是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华北长期的武装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等闲,对很多人而言这不仅是生死存亡之所系,也是成仁取义与放弃节操的分歧点,其中产生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孟珙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奋战,支撑了南宋朝廷三十年。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孟珙相当高的评价。

端平元年(1234),孟珙会合蒙古军攻克金朝最后据点蔡州,金帝完颜守绪自焚死,金末帝为乱军所杀,金亡。孟珙跟蒙古主帅分掉金帝骨灰,带着战俘凯旋,升武功郎,建康府都统制,又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六月,南宋不顾盟约,进军中原,与蒙古战事从此开始。孟珙便担任北方军的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他一个人独撑大局。端平三年(1236),蒙古军攻宋,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连破蒙古军二十四寨,火烧船、筏二千余艘。蒙古军被迫退走。

其后,孟珙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被蒙古大军围困的时候,他率领少数的兵士,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而解救了黄州城。

悍勇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蒙古的军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带有残酷性,然而其所遭逢的唯一劲故,却是偏安一隅、不思振作的南宋皇朝。

在长达四十余年的拉锯战中,南宋凭借其城防与水军,还有一些有才能的指挥官,居然得以苦苦支撑,并使蒙古军屡遭重创。

淳祐元年(1241)春,孟珙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淳祐六年(1246),自春至秋,孟珙因病五次申请辞去实职。后来由于受到朝廷掣肘,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孟珙于忧虑之中,病情加重,九月初以节度使致仕,随即病死,享年52岁。

孟珙的死,不仅使宋朝丧失了一员大将,也使整个长江防线因为缺少有凝聚力的领袖而失去了作用。

孟珙在军中威信很高。回鹘人爱里八都鲁率部来归孟珙,朝廷赐名艾忠孝,把回军编为飞鹘军。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孟珙去信以蔺相如廉颇的例子勉励他们和解。

孟珙向来善于识别人才,嘉熙末年(1240),蒙古军大举南下,南宋的长江沿线防务十分紧张。南宋后期著名将领李庭芝就是在这时投奔孟珙帐下,向其献策,并请求奋身效命。孟珙当下就留下了他,并对儿子们说:“我认识的人很多,没有比得上李生的,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

孟珙是宋末难得的帅才。忽必烈在后来听到宋朝将士的事迹时,感叹道,宋朝如此多的忠臣良将,可惜不能被用。大宋非无能将,而是重用无能文人导致奸臣辈出,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了。

南宋灭亡前夕,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在兵力配备上,都要强于蒙古,但是蒙古的国力全部集中于军事,而宋朝的国力则大部分用在内部权臣之间相互排挤和算计的内耗上。陆游诗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