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在朝堂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醉翁之意在朝堂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今说到滁州,人们自然会想到醉翁亭,想到欧阳修。

欧阳修知滁州的第二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丰山脚下幽谷中的一眼泉水,经他实地察看,“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开始在这里进行美景胜地的建设。

不多时,他率人修好了泉眼,建好了亭子,给泉取名幽谷泉,给亭取名丰乐亭,并亲自撰文作记。

同年,与丰乐亭一山之隔的亭子亦建成,他取名醉翁亭,作《醉翁亭记》记之。两亭的建成与《两记》的问世,远近争传,迅速轰动全国,滁州琅琊山从此热闹起来。

但热闹归热闹,谁会懂得这个老人的心情呢?此刻他颓然坐于众人之间,眼睛微闭,欣赏着滁州的美景,于微醺之中吟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被广为传诵的名句。他并没有耽于山水的玩乐,他身在贬所,心在朝廷。“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正是他这时的心声。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也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

“天下翕然师尊之”。其中,文豪苏轼最出色地继承和发扬光大了欧阳修所开创的一代文风。这也使欧阳修的文风影响了元、明、清各代。

作为封建士大夫,欧阳修在对待儒家的问题上,总体上持比较保守的态度。但在当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上,欧阳修稍微有点先进的思想却受到了贬斥,差点影响到他的前途甚至身家性命。

1063年,宋朝朝廷上演了一出闹剧。当时,宋仁宗赵受益逝世,因为赵受益无子,宋英宗赵宗实被过继给了赵受益并即位为皇帝。

在赵宗实应该如何称呼他亲生父亲(赵允让)的问题上,大臣中间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当时任副宰相的欧阳修主张当然称为父亲,而另一派以司马光为首的大臣,根据儒家学说主张应该称他亲生父亲(赵允让)为伯父,并请求把欧阳修处斩,以谢天下。

这就是有名的“濮议”,柏杨在谈到这件事情时说了三点:

一是,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开始僵化。欧阳修、韩琦都是最顽强的保守派,只不过在父子至情上偶尔流露一点灵性,就立刻受到凶暴的待遇。

二是,士大夫攻击一旦开始,人类两分法就立刻登场,而所运用的表达文字,翻来覆去,都是那一套。这说明他们词汇缺乏和智慧枯竭。

三是,“濮议”是一件小事,却被认为是一件天塌了似的大事,比当时被西夏连连击败,死人千万,丧师失地,还要重要,显示出腐朽的士大夫阶层己没有辨别轻重是非的能力,却有勇于内斗的特质。

宋朝的内斗不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无赖的程度上,都要盛于唐朝。欧阳修显然不是一个善于内斗的人,庆历五年(1045),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直到至和元年(1054)八月,才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