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兴中会及同盟会组织早期革命活动
早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一场公车上书之时,在香港的一间洋楼上,十几个年轻人也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叫“兴中会”的组织。
和康有为一心要辅佐光绪、实现君主立宪制不同,这个兴中会在创办伊始,就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
不久,兴中会发动吧一次起义。由于事机不密,被清政府发现并镇压了,大多数兴中会成员都不幸罹难,只有兴中会的秘书幸免于难,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通缉,他剪掉辫子,穿起西服,以“中山樵”的名字流亡到了日本。他就是后来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
孙中山原名孙文,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之家。孙文5岁时,他的大哥孙眉就背井离乡去夏威夷“淘金”了,后来因经营牧场成为商人,孙家的家境因此好转,而且孙中山日后的活动经费也大多来自兄长的支持。
光绪十二年(1886),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学堂学医,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在此学习了五年,香港的市容市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在中国推广资本主义制度。
光绪二十年(1894),孙中山北上天津,向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上了一封万言书,书中要求变法改革,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并要求与李鸿章面谈。
可惜,正在操心中日冲突的李鸿章根本无暇顾及这个28岁的小伙子,拒绝了他的要求。失望的孙中山从此转而走向武装革命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然而,孙中山等人组织的第一次起义就失败了,他也成了清廷全球通缉的政治犯。但是孙中山并不气馁,他在日本结识了大量政界要人,并希望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翻清廷统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协调下,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桓、张继等人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将之前的兴中会、华兴会、爱国学社、青年会等组织合并,由孙中山出任总理。
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政纲,并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同盟会首次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同盟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建立以后,在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组织下,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反对清廷统治的起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同盟会员、新加坡华侨许雪秋在孙中山的支持下,利用当地会党的力量,发动黄冈起义,占领了潮州饶平县黄冈城。然而,在潮州总兵黄金福的镇压下,会党一战即溃,许雪秋等人只好停止了进一步行动的计划,流亡香港,黄冈起义宣告失败。
紧接着,同样是新加坡华侨的同盟会员邓子瑜随即在惠州七女湖一带召集三合会的力量起义,这支队伍一度击败了清军,占领数个村庄,并与清军的巡防营交战十数日,但由于黄冈起义的失败,这支队伍也自行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