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设置与演变过程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帝的专制统治,独揽了全国军政大权。起初,各种军政事务都由他一人处理,以至有时每天竞要看二百多件奏札,处置四百多件事情。
朱元璋繁忙异常,亟须有人协助。为此,他设置了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以品级较低的文官充任,帮他阅读奏章,起草文书。这个时期大学士的权限很小,仅仅是“备顾问而已”。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开始让大学士“参预机务”。因为大学土在内廷(皇宫内)殿阁办公,故称“内阁”,阁臣称“内阁大学士”。从此,内阁正式设立,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早的内阁。
最早的内阁只是辅助皇帝的办事机构。内阁大学士虽然参预机务,但级别不过正五品,仅是中级官员,他们没有属官,也不能辖制其他机构,一切均须听命于皇帝。
以后,出现了尚书(吏、户、礼、兵、工、刑各部的长官)入阁兼大学士的情况,这时的阁臣品级高,而且接近皇帝,权势渐重。明中叶以后皇帝不亲政事,内阁便代替皇帝裁决政务,草拟诏命,起着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的作用。而内阁的首席阁臣(也叫首辅),总揽朝政,地位尊崇,实际权力已和从前的丞相没有什么两样。
下面是关于这段历史的一段小材料,供朋友们参考: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编、检、讲读之官(指编修、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明史》《职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