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骈文,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骈文,与散文相对,又称骈体文,起源于汉魏,兴盛于六朝,唐宋多用于公文写作,又称“四六文”,清代有复兴之势。
骈文的早期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唐代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也是骈文大家,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所以并称“三十六”,所作骈文被称为“三十六体”。与散文相对,骈文在形式上有了更多的要求和限制。
骈文与散文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句式,骈文以四言、六言句式为主,并要求两两对仗。而散文则是杂言,在对仗上也没有特别要求。
其次,在声律上,散文韵律自由,而骈文则有平仄规则。骈文还要求使用典故,辞藻华美。因此骈文又被称为美文。
骈文是六朝崇尚绮丽文风的产物。搞采铺文的骈体文在早期展示了文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卓绝的创作技能,体现了六朝文学雍容华美的风貌。但对形式的片面追求影响了内容的表达,使得骈文逐渐走向空洞与呆板,对偶与典故的堆砌往往成为文人夸耀才情的手段。
在唐宋时期,文坛开始了一场反对骈文的复古运动。但到清代,骈文重新受到文人的青睐。李兆洛编有《骈文类钞》。
前辈学者瞿兑之的《骈文概论》、刘麟生的《骈文史》,今人学者姜书阁的《骈文史论》、于景祥的《独具魅力的六朝骈文》、钟涛的《六朝骈文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蕴》等著作都是帮助了解骈文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