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老子》又名《道德经》,相传为道家鼻祖老子所作,共八十一章,分《道》与《德》上下两篇,凡五千言余。
《老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文本以 “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老子》贯穿的是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语言简约,思辨性强,多用对比与排比手法,善于比喻。如:“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
这段文字是将排偶与比喻结合在一起,形象生动,语气连贯顺畅,刻画了七种品性特征,多方位地展示了“善为士者”的气度和风貌。
又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样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道家错综复杂的玄学奥妙展现得淋漓尽致。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