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

细说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砚”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如笔、墨、纸在古书里记载得多。砚因为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少,其创制年代不可确考。

从中国文字的兴起演变看,甲骨文是用刀刻,故称书契。进而漆书,即点漆而书写,根本用不着墨,当然也就用不着砚。

到了周代,开始多用石墨磨汁书写,当时磨石墨成汁一般砖瓦均可,不一定是砚,但从磨墨的用具即可称砚这个概念出发,秦汉时确已广泛用砚了。

砚

古人说:唐已前,无石砚,多用瓦砚。指的就是秦汉时的瓦砚。秦汉时的宫殿等豪华建筑所用的砖瓦都是澄泥烧成,因而质地极密,故有秦砖汉瓦的美誉。

后经朝代更迭变乱,宫殿损毁,御用砖瓦流散民间,因质地坚密遂取而为砚,尤其是檐头之瓦,质地最坚,称为“瓦头砚”。

唐宋以后除瓦砚外,也开始使用石砚了,有人说在曲阜孔庙里有一块石砚,乃孔子所用之物。秦汉时也有石砚的记载,但都是临时捡用的石片,并未成砚形,到唐代才出现正式的石砚。

唐代人们发现在端、歙二地的石块适于制砚,于是以石制砚才兴盛起来。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端溪。此处多奇山怪石,幽谷深邃,风景优美。这里的山叫斧柯山,山上的砚岩,有下岩、中岩、上岩之分,山背后还有龙岩,唐代便在这些地方取石做砚。

端砚湿润细腻,石纹隐约浮沉,并宜于研墨贮墨,美观实用。其主要特点为出墨快、蘸笔圆、细而不滑、坚而不燥。

宋代时端溪被水浸,砚工在水中取佳石,极为难得。当时政府设砚务官在此驻守,每年责令贡砚,不准老百姓随便采伐,可见端石之贵重。

歙砚出自安徽婺源之歙溪。据说唐代有个打猎的人追赶野兽发现这个地方,叠石如城,晶莹可爱,携回家去制成墨砚,温润如端砚。后来县令知道后,令匠人进行开采,于是此处也成为名砚区。

然歙溪面积小,宋代以前又多以此为产砚中心,故到宋代这里已没有可采之石了。

歙溪以卵石为贵,最大的也不过四五寸,古人就其形制成“月砚”,极为精美名贵。歙石极细,但微感涩滞;端石则极润滑,可以此来辨识。

古时除端、歙二地产砚外,其他地方也产砚,如灵岩石砚、红丝砚、角石砚、易州石砚等,因均不如端、歙二砚,故没有引起后世的重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