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注和假借不产生新字,为何也被列入“六书”
汉字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孙氏重刊宋本说文序》云:苍颉之始作,先有文,后有字。六书:象形、指事多为文,会意、谐声多为字。转注、假借,文、字兼之。
这段文字对我们理解“文”和“字”的区别很有帮助。前四种属于造字方法,转注和假借并不产生新字,而是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借用和解释。
如“老”字,《说文解字》解释曰:“考也”;同书对于“考”字的解释说:“老也”。这样用老和考两个字相互注释,即转相注释,就叫做“转注”,但这类字数量不大。
“假借”是借用别的文字表达另外的意义。一般假借分两种情况,一是同音或谐音假借,如“无”假借为“勿”、“毋”,“与”假借为“欤”等;一种是字形相近假借,如“胡”假借为“故”等。
这样看来,应当说转注与假借属于训诂即注释古书的用字方法,不属于造字法。但前人将其列入六书之中,可能自有原因。清代学者孙星衍对于转注便有不同的看法,他说:
转注最广,建类一首,如:祯、祥、祉、福、桔,同在示部也。同意相受,如:祯,祥也;祥,祉福也;福,祜也。同意转注以明之,推广之。……同意相受,后人泥于考老二字有左回右注之说。是不求之注义而求其字形,谬矣!
他此处所说的转注便是我们理解中形声的一部分。但仔细分析,孙星衍说的不无道理。如果这样,转注便成为造字最常用的手段了。
那么,“假借”怎么也可以理解为造字法则呢?可能与名词虚化为字有关系,如前文提到的“斤”本来就是实物中的斧子,但因为其重量合适,又比较固定,因此被借用为表示重量的“斤”。“难”本来是飞得高而快且难以射猎的猛禽,但为表示困难之难,假借其字来用。
可以说,所有的虚词都是假借实词,多半是名词创造出来的。这样造出的字说是“假借字”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样的字,音、形与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纯粹是假借而成。若此,六书便都是造字之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