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还是“道”?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儒者还是个道者,这个问题非常有趣。
从诸葛亮的居处来看,很有几分道家仙境味道。那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这和一般隐士的居所显然是有区别的。
诸葛亮的外表也像是个道者,初次亮相,他在刘备眼中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所谓“神仙”,正是道家对得道之人的称呼。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是当时流行的全真教的教徒,人称“马神仙”。《红楼梦》中,清虚观的张道士,王公藩镇都称为“神仙”,贾母见了,也招呼说:“老神仙,你好?”还有诸葛亮手中那柄羽扇,也在向人们显示着他这个“羽士”的身份。
诸葛亮的作为也有点像道家的神仙术士。他“身披道衣”,在七星坛祭风;“披发仗剑,踏罡布斗”,在五丈原禳星;他还能摆石成阵,撒豆成兵。《水浒传》中的道士公孙胜,打仗时用的就是“诸葛孔明摆石为阵的法”。
那么,诸葛亮是否就是刘备请出来的道家高人,就像《水浒》中的公孙胜?回答却是否定的:
首先,诸葛亮虽则隐居,却“未出草庐,已知三分天下”,可见他不曾忘情世事。他的隐居不过是“良禽择木而栖”的等待,正像他隆中高卧时!所歌唱的:“凤翱翔于干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这与道家的潜心修炼风马牛不相干,却非常符合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原则。
其次,道家的神通法术往往用于唤醒世人,使他们不再迷恋红尘。比方说,一个孜孜于追求功名的书生,在旅舍见到一个道士,道士给他一个枕头,让他睡上去做一个美梦,他在梦中获高宫厚禄,娶娇妻美妾,享尽荣华富贵。
可惊诧之中醒来——睡下时店主人蒸上的黄粱米饭尚未成熟,于是觉悟,始信人间万事皆为过眼烟云,丝毫不值得迫恋,但诸葛亮却利用他的方术在为“匡扶汉室”出力,这种积极人世的态度决不是道家的。
再次,诸葛亮“隆中对”里所表现的大一统观念、仁政理想,都在儒家的思想范畴内。还有他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也完全是儒家的。
“三教合流”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也是常见现象。作者在此基础上所塑造的诸葛亮形象,既有儒家的精神气质,又有道家潇洒气度;既真实可亲,又神秘可敬。无论把诸葛亮写成一个纯粹的儒者,或纯粹的道者,恐怕都很难达到这么好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