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思想是谁提出的、是什么意思?

天人感应思想是谁提出的、是什么意思?

“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与人交互感应的命题,那么,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基本意思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

董仲舒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吸收了儒家和道家学说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出自己的“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提出“天”是宇宙万物中至高无上的主宰,并通过解释阴阳五行以及自然现象来论证天有意志,万物由天创造,自然现象是天的意志的体现。

董仲舒又提出皇帝其实是按照天的意志进行统治的,君主的权力实际上是上天所赋予的。这实际上就把皇帝等同于天,而“天”实际上是虚构出来的统治者的化身。而通过说明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赋予,董仲舒极大地提高了皇帝的权威。

董仲舒提出天有意志,除了要说明君主的权力由上天赋予来提高统治者的权威,也是要论证“天人感应”。

董仲舒将天的意志与君主或人的意志联系起来,认为如果帝王将要兴起,上天就会给出好的兆头;如果帝王要毁灭,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而天与人能够相互感应,实际上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董仲舒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命题,就是说人和天实际上是一样的,人身上的各种特点都与天一一对应,而人的道德品质就是天意的体现,这也就是说天与人是同一、合一的,因此天人可以相互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和帝王“受命于天”的基础上,提出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是神圣不变的,并将君臣、父子、夫妇的封建伦理关系绝对化地固定下来,认为君主、父亲和丈夫的地位永远高于臣子、儿子和妻子,这是不可改变的。这对中国的封建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学说,对封建统治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统治者的权威,另一方面用“天”来警醒帝王,促使统治者在出现天灾时反思自己的过失。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由董仲舒提出,他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就是说天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人同类,天与人是合一的。

在董仲舒之前,儒家已经有了类似“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孟子认为人能够“知天”,是因为人的心性和天是一致的。到了宋代,出现了认为人和天本来就是一体的思想,明代王守仁更是认为心就是天,认识了心,就是认识了天、认识了天地万物。

儒家中也有不支持天人合一的,例如《荀子•天论》中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就是说人和天各有各的道理和责任,唐代的刘禹锡认为“天理”和“人理”不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