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地理位置及所含范围简介
"印度"之名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梵文为sindhu,最早见于波斯铭文。希腊学家希罗多德和中国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中都有关于印度历史的记载。
在中国汉代史籍中,把印度译为"天竺"或"身毒"等。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始改译为印度。
印度次大陆位于亚洲的南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像一个天然屏障把它同亚洲大陆隔开,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横亘大陆中部的温德亚山脉把印度分为两半。北半部主要是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南半部像一个三角形半岛伸入印度洋中,东为孟加拉湾,西为阿拉伯海。
北半部的两河冲积平原,为古代两大阶段城市生活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这里先后孕育出印度河文明与恒河文明。这是古代印度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印度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变的主要舞台。
南半部半岛,有德干高原纵贯其上,那里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山地起伏,多沼泽草原。高原两侧的沿海地区,气候良好,适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商业发展。
古代印度泛指印度次大陆的广阔地域,是这一地区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称。因此,古代印度史实际上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锡金和不丹等印度次大陆所有国家的古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