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诸多特征,民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集体性特征
民俗是产生、传承于民间的习俗。民俗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大多数人在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心志和活动。它不是个别、偶尔出现的事象,它是集体的、绝大多数人的言行表现。
其次是类型性特征。因时空、民族、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等的不同,民俗必然具有不同的类型。
再次是传承性特征。某一事象一旦成为民俗,它就将在该地域成为人人相袭、代代相传的一种格式,且在传承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范性,不可以由个别人随心所欲地改变这种格式。
二、民俗文化的稳定性特征
民俗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这两种特征并不矛盾。不可能存在毫无变异的稳定,也不可能存在没有稳定因素的变异。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我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特色。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族观念的稳定性
我国家庭制度的传承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息息相关。人们长期耕种土地,长期居留于某一地域,因而形成了“安土重迁”的观念。
人们一般有固定的居住地、固定的生产和生活范围,甚至还有固定的“祖坟山”。祠堂就是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另外,人们很早就确定了“家”的血亲关系原则与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原则,进而利用种种民俗强化家族观念、维持家族稳定、沿袭家族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就是支撑家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2)节日民俗传统的稳定性
依照农业活动规律,我国很早以前就形成了岁时节令民俗。随着天文历法的发展,天象、物候、人事相结合的岁时节令也逐步走向成熟。
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发展与调整,但一直没有脱离传统节日的范围。
(3)人生礼仪习俗的稳定性
人生礼仪是社会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礼仪习俗可以看出人们的心理期待与对文化人格的要求。
我国很早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礼仪民俗惯制,比如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等。传统社会中的人生礼仪总是以家族为依托,同时也反映出该家族社会能量的大小。
此外,民俗的稳定性特征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如饮食、服饰、经济生产、游艺等方面。
三、民俗文化的变异性特征
除了稳定性,民俗文化也辩证地存在变异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民俗也不例外。它总是沿着曲折的轨迹向前发展变化。一般说来,民俗的变异有三种情况。
一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异,比如“拜年”这一古俗,古代拜年是必须下跪而拜的,现在一般是口头招呼或握手言吉,下跪拜年的几乎没有了。
二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如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古时完全是为了驱邪和祭祀水神,后来加入了纪念屈原的成分,现在这两种成分都大为减弱,有的完全成了体育竞赛项目。
三是在变异过程中,有的民俗走向消亡。比如在古时影响较大的“寒食节”,最早要求民间禁火百日,后为禁火三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对火的信仰的淡化,这一古俗渐次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