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拒孟轲的故事

魏惠王拒孟轲的故事

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魏武侯去世,由于魏武侯生前没有指定太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公子瑩与公子缓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角逐。最后公子瑩胜出,是为魏惠王。

在魏惠王争夺国君之位期间,韩、赵等国曾试图分裂魏国,终因意见不合,计划破灭。

掌握国家大权后,魏惠王依仗国家实力和军中大将,多次打败秦国。而秦献公为了祖上基业坚持抗击魏国,尽管败多胜少,还是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秦献公死后,接替他掌管秦国大政的是秦孝公。

为了打败魏国,掌握大权后的秦孝公颁布求贤令,不惜以重金高位寻觅能人辅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这时,商鞅来到了秦国,秦国经商鞅变法后,日益民富国强,并且多次将魏国打败,秦孝公很欣慰。

接连被秦国打败几次后,魏惠王知道魏国的国力已经逐渐衰弱,而其他国家在魏国衰弱的时候却越来越强,形势不容乐观。既然秦国变法后国力越来越强,魏国也不妨照此方法,于是魏惠王积极发布求贤令,以卑辞厚礼招纳贤才。

魏国招纳贤才之时,秦孝公已经死了。失去了秦孝公的保护,变法中一再触犯贵族利益的商鞅顿时成为众矢之的。新任国君乃当时被商鞅羞辱的太子,他对商鞅早已恨之入骨,因此即位后他立马要将商鞅治罪。失去靠山的商鞅只好逃到魏国,魏人却因恼恨商鞅奸诈,不肯收留。

曾经的魏惠王有眼无珠,致使商鞅这样一个也许会改变魏国命运的人才流失。若干年后,魏惠王仍然不能破除常规,又一次与商鞅失之交臂。上天抛给魏国两次机会,魏惠王都没有把握住,实在令人惋惜。

因为不敢破除常规,魏惠王招纳的都是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才,例如孟轲。孟轲是儒学大师,儒学强调的是仁政,缺乏攻击力,这种主张在治世可以稳定人心,乱世却无法成就大业。

战国时期,各国兼并战争不断,这时最能发挥作用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秦孝公重用法家人物商鞅,短短十多年就使疲弱的秦国一跃而成强横的大国,令诸国国君心生艳羡。

召见孟轲时,魏惠王先诉说了一通屈辱的历史,接着回想昔日的魏国与现在的差距。魏惠王的意思是,他无德无能,到了晚年,军队屡次受挫,结果太子被俘,主将战死,国家一蹶不振。而后问道:“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不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

孟轲听魏惠王如此说,便答道:“大王您为何张口就要利益,有足够的仁义不就够了吗?如果一国的君主只说为国家谋求利益,大夫只说为自己家谋利益,而士民百姓所说的也只是怎样让自己获得利益,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这个国家就会面临危险。懂得仁爱之人就不会抛弃亲人,忠义之人自然会将国君放在心里。”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