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展的?
隋炀帝时修建了各项巨大工程,兵役徭役繁重。连年不断的巡游以及三次对高丽的战争,使田地荒芜,农民家破人亡。
大业七年(611年),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章丘和淄博市之间)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他自称“知世郎”,意思是能预知天下局势将发生变化,隋朝行将灭亡。
他还作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于是“避征役者,多往归之”。
几年之间,北自山东、河北,南到长江以南,西北到关陇,到处燃起反隋烈火,出现了全国性的起义高潮。
616年以后,形成三支强大的起义集团:翟让、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和杜伏威、辅公柘的江淮义军。他们打击官僚地主,分别歼灭了隋的主力军,使隋的统治土崩瓦解。
瓦岗军起义——616年攻破要塞金堤关(河南荥阳东北),打下荥阳诸县;617年(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破距东都洛阳仅百馀里的兴洛仓,迅速发展为一支几十万人的起义大军。
河北起义——窦建德所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河北各地,占据了河北大部分地区。
江淮农民起义——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转战淮南,占领了高邮,切断了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的隋炀帝与北方的联系,致使隋炀帝再也回不了中原。
在这种形势下,刘武周、李渊、罗艺等一些地主官僚也乘机割据一方。大业十四年(618年),在形势迫使下,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了隋炀帝,李渊乘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建立唐朝。
之后,李渊、李世民父子削平各地割据势力,镇压了农民起义,天下尽归于唐。
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炀帝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特权阶层。地主阶级的田庄经济也大为削弱,农民占有的土地有所增加,土地兼并也暂时得到缓和。许多奴隶、部曲、佃客、杂户也得到了解放。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