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两任皇帝的转换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景泰帝朱祁钰称帝。登上皇位之后,景泰已经放不下权力了。自从击败也先起,他压根儿没想过英宗会回来,可是英宗确实回来了。
在景泰朝廷与蒙古的多次互派使臣中,提到英宗朱祁镇的次数越来越少。起初,蒙古屡屡催促,建议明朝廷尽快接英宗回北京。出于保持权力的私心,也为了防备蒙古再次利用英宗偷袭北京的防卫之心,明朝廷将此事一拖再拖。
到后来,礼部侍郎李实奉命出使蒙古,可是皇帝给也先的书信中竟然没有一个字提及英宗。尽管英宗在给景泰的信中表达了对过往种种的深深悔恨,景泰皇帝还是没派遣使者接他回北京。
继李实之后,都御史杨善再次出使蒙古。杨善曾随英宗出征,只是他比较幸运,在土木堡一战中侥幸逃生。他对英宗的感情很深,不惜自掏腰包,为英宗赎身。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景泰朝廷迟迟不为英宗赎身,蒙古人觉得英宗的身价已经大降,索要的很少。
面临分别,也先突然生出很多感情,为英宗安排了一次盛大的送别活动。为保护英宗的安全,也先甚至特意安排一支精锐部队,一直将英宗送到明朝的疆域之内。
兄弟相逢,本是好事。可是,在英宗和景泰这两兄弟之间,横亘着一条权力的长河。最为突出的例子是,在颁布迎接英宗的命令和制定迎接的礼仪上,明朝内部发生了无数次争吵,连英宗的回程日期都耽搁了。
千等万等,英宗终于在九月十六日被接回朝。景泰皇帝亲自迎接,除了脸色不太好,一切都算不错。由于不是皇帝了,英宗被安排在南宫的一所新建的房子里住。回来的第四天,英宗在太庙宣布,承认景泰为皇帝。谁知,景泰却开始了对英宗的打压。
首先,不让英宗接见瓦剌的使者。他认为,如果英宗接见瓦剌的使者,一定会有一个推翻他的统治的密谋。其次,景泰不让英宗过生日,目的是想让英宗忘记自己。第三,英宗不能参加新年的庆典。
景泰的种种规定,只有一个目的,将英宗排挤在皇宫之外,甚至排挤在生活的世界之外。在朝臣看来,这些规定都是不合情理的,因而景泰越来越不得人心。
景泰是在危机之中继位的,这决定了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是公认的太子,即景泰不能将皇位传给他的儿子。可是,景泰不顾大学士们和许多高官的反对,公然册封他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立朱见济的母亲为皇后。
更立太子的行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使得原本对景泰忠心耿耿的很多大臣都为英宗以及英宗的儿子朱见深鸣不平。不料,一年多后,新太子不幸夭折,新皇后也在1456年去世。
紧接着,景泰又做了一件使群臣心寒的事。新太子去世后,不少大臣纷纷上书,劝说景泰另立太子。景泰听后,将这些大臣都打入了大牢,好几个体质差的竟被活活打死。
那些被景泰排挤的官员,纷纷倒向英宗。他们认为,只要英宗父子中的一个得势,他们的前途就是光明的。这些人之所以叛变,完完全全是受到利益的引诱;他们结合在一起,也完完全全是受到利益的连接。因此,这是一个唯利是图的、腐败的小集团。
他们时刻准备着,终于在景泰八年(1457)等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景泰染上了重病,不仅不能上朝,甚至连新年庆典都无法参加。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和杨善等人集结大约400名禁卫军,急急忙忙冲入英宗居住的南宫。他们推推攘攘,在英宗还没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时,就已经将其拥上帝辇了。
英宗被抬入皇宫后,石亨等人立即召集朝中大臣,宣布英宗复位。等到朝臣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后,英宗已经安安稳稳地坐在龙椅上了。
石亨等人发动这次政变,在进入南宫时,他们不是从门而入,而是破墙为门,硬闯而入,史称“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