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为什么制礼作乐,周公制有哪些礼?

周公为什么制礼作乐,周公制有哪些礼?

《逸周书•明堂解》谓:“武王崩,成王嗣,周公摄政,……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尚书大传》也说:“六年制礼作乐”。

这是周公为了进一步巩固周王朝的政权而制定的一种团结统治阶级和便于统治被统治阶级的礼制和典章制度。

周公制有哪些礼?所谓礼,实际包含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各个方面,周公制礼作乐的具体内容,根据《尚书》中有关资料和我们的理解,下而三个方面似乎是可信的。

一、制定嫡长子继承制

制定嫡长子继承制

商王朝君位继承,前期大都实行兄终弟及制,到商代晚期似乎已逐渐过渡到嫡长子继承,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为一种制度。这种演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嫡长子继承制推行后,王位由谁继承完全靠生理上自然的命定。王的儿子虽然很多,但规定必须长子,而且是嫡长子,这就是说只有一人有资格继承王位。

这个原则一定,避免了王室贵族间的矛盾,抑止了兄弟的争执,因而对贵族起到团结的作用,对王朝起到巩固的作用。

二、完善了分封制度

完善了分封制度

周初的分封是按着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作为一种典制的分封制,可能是周公制定的,那就是确定以嫡长子的身份承继父位,庶子分封。因而周初所分封的诸侯,多数当然是同姓,少数异姓诸侯亦多属姻亲。

故周天子多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曰“伯舅”,这样就使天下均变为亲族的关系,在当时确是可以起到“股肱周室”或夹辅王家的作用的。

三、周公作乐问题

周公作乐问题

音乐舞蹈起源于劳动。大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创造了朴素的乐舞。进入到阶级社会,音乐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附加了阶级的烙印。

在周代的阶级社会中,乐和礼是相联系的。各阶级的礼制、服饰、器用、乐舞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混用。礼乐制度这样严格规定,无非是用以加强其阶级统治。

在封建社会中阶级固定,所有人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由于都保持着森严等级,因而得以长期相应不变。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天生地固定下来,统治阶级借此便可长期存在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