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赤制度——元朝高度发达的驿站系统(2)
元朝的驿站制度继承了前代,又有所发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提到宋代的一种“急脚递”的传送政府文书的方法,这种传递方法是接力步行传递。神宗时还在从京师开封至广西沿线设置专门的“急递铺”。急递铺的送信形式,到元朝时候达到昌盛时期,其制度的完备、组织的严密、网络的发达,远远超过宋朝。元朝时急脚递完全代替了宋朝的步递形式,而且马递在此时也逐渐消失,急脚递便成为公文传递的唯一通信工具。
“在各个邮站之间,每隔约5公里的地方,就有小村落……这里住着步行信差……他们身缠腰带,并系上数个小铃,以便当他们还在很远的地方时,听见铃响,人们就知道驿卒将来了。因为他们只跑约5公里……从一个步行信差站到另一站,铃声报知他们的到来,因此使另一站的信差有所准备,人一到站,便接过他的邮包立即出发。这样一站站依次传下去,效率极为神速。只消两天两夜皇帝陛下便能收到很远地方的按平时速度要十天才接到的消息,碰到水果采摘季节,早晨在汗八里(今北京)采下的果子,第二天晚上便可运到上都。这在平日是十日的里程。”
这是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铺兵工作的形象描绘。通过这段叙述,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元朝时候急递铺步行送信的神速。
加急快递的驿使都有自己的特殊的通行驰驿的牌符证件,各个朝代的称呼不一样。元代称呼为“铺马札子”,不过不要把它当成今天的马扎子,最常见的“铺马札子”是金、银字圆牌,还有一种叫“铺马圣旨”的证明。金、银字圆牌是紧急驰驿的证件,专门递送军情急务。
韩儒林先生说:“元朝政府比较重视西北地区驿站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一套驿站管理制度。”为了保证驿路的畅通,元朝还建立了严密的“站赤”制度,使邮驿通信十分有效地发挥效能。所谓“站赤”,是蒙古语“驿传”的译音。站赤制度,是一种系统而严密的驿传制度。这些对驿站管理和对驿官考核的具体条例,对元代邮驿发展起了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