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情是什么意思?大明朝张居正导演的夺情之变
夺情是中国古代礼仪,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服满再行补职。
朝廷在大臣守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万历五年(1577)初春,万物生机盎然,自信满面的张居正却收到了他父亲病重的消息。一念之差,给张居正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张居正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其父就赴黄泉去了。
按照惯例,张居正死了父亲,是要行丁忧大礼的。此时的张居正,正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中,但是让他更加难以抉择的是,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祖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张居正毕竟是受儒家传统教育出来的儒生,心里的顾忌自是不用说。但是,这一走,就是三年,纵使朝中他的爪牙遍布,不过局势易变,一旦无法掌控,这多年创立下来的基业也难免会毁于一旦。
况且,新政刚刚起步,本就有万般阻挠,步履维艰,若是手中无权,新政就难以实施,那他多年的心血就白白浪费掉了。
既然不想走,那就得想办法留下来,要找出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来。其亲信户部侍郎李幼滋起了一个头,最先提出了以夺情的名义留下来,此事正合张居正心意,张居正的支持者便围绕此开动起脑筋来。
但是因夺情有违祖制,明朝明文规定,“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明英宗曾下令,“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后又反复强调,“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
那么,张居正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提夺情之事吗?事实证明,张居正是有这个胆量的。
在这关键时刻,张居正的老同盟冯保站了出来,振臂一挥,张居正的支持者都归于他的指挥下。
在其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朝臣要求张居正夺情,御史曾士楚、吏科给事中陈三谟上疏请留首辅,这两人抛砖引玉,南北各院部官员也不甘落后,纷纷上疏,大力挽留,一时夺情之风成为一种不可抵挡的潮流。为顺应民意,神宗皇帝一再下旨,不准张居正离职。
有了神宗皇帝的挽留,张居正留下来的事情似乎已经水到渠成,但是总要做个样子,给旁人看看。张居正再次上疏请归守制,其言之悲,让人忍不住几近泪湿眼眶。如此三番两次,不厌其烦来来回回,走了几遭,张居正便欣然接受了。
此后,张居正假借皇帝的名义,完成了不必回家乡替父亲守孝的心愿。这就是封建时代所谓的“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