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苏轼的名篇,为熙宁九年(1076年)春苏轼在寒食节的后两天,登上密州超然台时所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的上半阕描绘了词人在超然台上感受到的密州春色,下半阕则从写景转入了抒情和说理,是上半阕的升华。
寒食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一般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早在周朝就已有相关节俗的记载。在这一天举国上下要举行祭祀活动并且严禁烟火,将上一年传下来的旧火种全部熄灭。所以寒食节也称为禁烟节或禁火节,要持续三天时间。
民间则从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就开始禁火,只能吃冷食,成为“私寒食”或“大寒食”。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饮食风俗来命名的节日。
旧火种禁灭之后,要重新钻燧获取新火种,象征着新的一年耕作和生活的开始,这个仪式称为“钻燧改火”或者“请新火”。新火种多从榆木、柳树钻取得来。
到了唐、宋时候,寒食禁旧火、寒食之后也就是清明节改用新火成为了一种独特而隆重的仪式。这一天,宫中会命令小内侍在阁门中用榆木钻火,并将火种用巨烛分赐文武百官。
随着文明的进步、习俗的简化,寒食禁火、清明改火越来越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后来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改用榆、柳作为柴火来烹煮食物也被称为是“换新火”了。
苏轼在这一天登上超然台,满城春色尽收眼底,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凄迷之中,引发了他对“故国”的思念。为了排遣这种浓郁的愁情,他试着享受起清明的“特色节目”;“且将新火试新茶”,也就是改用新火来煮当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喝。
也许比起酒来,一壶散发着清香的明前新茶更能驱遣浓郁的忧思,到达超然自得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