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赏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代表诗作,大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苏轼离开黄州之后,从筠州返回庐山时。诗的内容大家也很熟悉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为东林寺常总广惠禅师写的,据说最初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苏轼

虽然苏轼写过许多游览庐山的诗篇,但这首《题西林壁》却被视为是对庐山全貌总结性的咏叹,就像苏轼自己所说的那样,他的“庐山诗尽于此矣”。

庐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都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来,而苏轼无疑是从正面、侧面、远处、近处等各个角度欣赏过庐山风景的“资深驴友”,因此他才会用极其凝练的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概括游人眼中庐山变化多端、姿态各异的形象。

不过,苏轼显然不会止于尝试描述庐山的全貌,他更愿意通过对庐山的总揽,来提炼出人生的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人无法准确描述庐山的真实面貌,那只是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视线被遮挡住的缘故。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你被一叶障目,无法形成准确的判断,是因为你身陷其中,看不到全局。

这时,只有跳出自身的局限,在更为广阔、更为高远的视野中去观照事件,才能形成更全面、更真实的判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囿于偏见、感到难以下结论的时候,不妨先反问自己一句:“你眼前所见的就真的是完整的真相吗?”还是不要忙着下定论,先多换几个角度、换几种思维方式再看看吧。

也许当我们尽可能了解了全局之后.才会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感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