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歌是如何繁荣与发展起来的?
唐代贞观年间,政治清平,经济繁荣,盛世已经出现。但在诗坛并没有出现相应的繁荣。
贞观以前的诗坛,还在齐梁余风的笼罩下探索前进,没有改变绮丽柔婉的风格。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诗人是王绩,他是隋代大儒王通的弟弟,擅长山水田园诗,诗风纯厚优美,有陶渊明遗风,是盛唐王孟诗派的先导。
到高宗武后时期,初唐四杰登上诗坛,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少年高才,志大位卑,因此对社会压抑人才的不公平提出抗议。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长于五言短章,卢、骆长于七言歌行。他们把诗歌从贵族引向民间,从宫廷引向市井,扩展了题材和表现空间。
那时,蜀人陈子昂高举诗文革新的大旗,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登幽州台歌》虽是短章,亦无华美文采,却给人心灵以极大的震撼。《感遇》三十八首也表现出刚健硬朗的风格。他的理论和创作为唐诗的全面繁荣开拓了道路。
而这一时期的宫廷诗人上官仪提出“八对”等诗歌理论,注意对诗歌形式的规范。其后沈俭期、宋之问二人采用顺粘格式,对近体诗进行“约句准篇,使锦绣成文”,确定了近体诗的格式。
这样,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为盛唐诗坛的全面繁荣做好了准备。在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两首著名的长篇歌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首是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前一首诗被闻一多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