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上梁山”的另一股力量却来自好汉自身
我们都知道有所谓“逼上梁山”之说。的确,梁山泊中有好多人是不逼不肯上来的。值得注意的是,“逼上梁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官逼民反”。
应该说,社会的黑暗、官府的腐败,是致使好多良善的人们沦为草寇的重要原因,但却不是全部原因——至少《水浒传》的作者不是这样描写的。
我们且来看一下,是淮把秦明逼上梁山的:秦明奉命攻打清风山,被花荣计擒。众好汉苦苦挽留了一晚上,第二天,取出头盔、衣甲,与秦明披挂了,牵过那匹马来,并狼牙俸,送秦明下山。秦明来到城边,大叫开门时,只见城边吊桥高拽起了,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原来,就在当天晚上,有人假扮秦明,带了一伙人去城外杀人放火。旧有的数百人家,却都被火烧作白地,一片瓦砾场上,横七竖八,杀死的男子妇人,不计其数。
城里认定秦明投了清风山贼人,不仅不让他进城,还杀死了他妻小一家人口,把他妻子的首级挑起在枪上教他看。秦明上天无路,人地无门,这才落草为寇。
秦明曾声称:“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朝廷叫我做到兵马总管,兼受统制使官职,又不曾亏了秦明,我如何肯做强人,背反朝廷?”然而,不出一夜一天,秦明就落了草。到底是谁逼的他呢?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朱仝身上。朱仝不肯落草的意愿也很坚定,但李逵劈死小衙内,粉碎了他“一年半载,挣扎还乡,复为良民”的梦想,他不得已才上了梁山。
很显然,《水浒传》的作者并未把“逼”的力量仅限于官方或官府中的某些人,“逼”的力量至少也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为“非好汉”所逼。水浒世界中的人,不论出身贵贱、社会地位高低,只分为两类:一类是好汉,一类就是非好汉。这些“非好汉”包括官府要人,也包括地方恶霸以及流氓地痞。林冲就是被“非好汉”所逼的典型。
“逼上梁山”的另一股力量却来自好汉自身:这种情况在《水浒》中屡见不鲜,却很少为人论及。好汉们逼人的手段,用秦明的话来说,“也忒毒了些”,不仅伤害无辜,有时甚至连亲属也不能幸免。
读者看到这部分描写时,总觉得好汉们手段过于毒辣,不能理解那些被逼的好汉为何竟能接受这种残酷的邀请方式,并且从此死无二心。
从逻辑上说,受“非好汉”所逼而落草是顺理成章的,水泊梁山不仅是他们的庇身之所,而且可以提供报仇雪恨的机会和力量。
事实上,很多好汉上山以后也是这么做的。受好汉之逼却不太顺当,因为接下来便要与逼自己的人为伍,这怎么叫人心甘?
林语堂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解析,也许可以从某个角度帮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他把中国的家庭比作“有围墙的城堡”,说“城内是最大限度的共产主义大协作,相互帮助……城墙之外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是合法的掠夺物”。
如果说,这个比喻对于普通家庭还稍嫌“跛脚”的话,那么对于水浒这个“大家”,可说是非常恰当的。那些被好汉“逼上梁山”的好汉,一旦进入了梁山这个“有围墙的城堡”,对“围墙”之外的东西的眼光也就变了。他们因此而尽弃前嫌,成了最好的生死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