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涸泽而渔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成语“涸泽而渔”出自《吕氏春秋•义赏》,意思是排尽湖中或池中的水捕鱼。比喻获取利益只顾眼前,不作长远打算,不计后果。
春秋时期,较弱的晋国与强大的楚国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问狐偃如何才能战胜强大的楚国。狐偃用欺骗敌人的办法作答。
晋文公对雍季说了狐偃的意见,雍季极力反对狐偃的办法,但他却又提不出更好的办法,也只能表示同意。
狐偃说:“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意思是说:
放掉水池的水捉鱼,一定能捉到很多鱼,但是第二年就捉不到鱼了;把树林中的树木烧光再去打猎,一定能够打到很多猎物,但是到了第二年就没有猎物可打了。打仗最终靠的还是实力,用欺诈的方法或许可以取胜,但却不是长久之计。
晋文公采用了狐偃的办法取得了胜利。回到晋国后,晋文公封赏有功之人,把雍季的功劳排在狐偃之上。
有人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晋文公说:“狐偃的建议只能让我取得一时的胜利,而雍季的见解有永久的价值,所以应当重赏雍季。”
1、“涸泽而渔”的近义词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2、“涸泽而渔”的反义词
从长计议
3、“涸泽而渔”成语造句
年轻学子,应有远大的志向,不能涸泽而渔。
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泽而渔,急需水一样,要把肚子填饱再说。
这样一种涸泽而渔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