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公鸡比喻什么样的人物?
中国人习惯将吝啬的人比喻成“铁公鸡”。“铁公鸡”一词来自歇后语“一毛不拔——铁公鸡”,用来形容吝啬的人。那么为何用铁公鸡来表示吝啬之人呢?
其实,“铁公鸡”一词的具体出处已不可考。但据民间说法,由于是铁公鸡,所以它身上连一根羽毛都拔不掉,也就是一毛不拔、极其吝啬的意思。
但是,“一毛不拔”原本并非是指铁公鸡身上的羽毛,而是指人身上的汗毛。最早使用“一毛不拔”这个词源自《孟子》,是孟子用来批评战国时的杨朱的话语。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残酷的战争,主张“兼爱”和“非攻”。当时的杨朱却与墨子的观点相反,他竭力反对“兼爱”,主张“为我”。
有一天,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遇到杨朱,毫不客气地问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而能使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你愿意不愿意?”杨朱听后摇摇头说;“世固非一毛之所济。”
意思是说,天下的问题,决不是一根汗毛可以救济得了的。禽滑厘反驳道:“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拔你一根汗毛而能安定天下,你肯不肯,”杨朱听后默然不语。
孟子针对此事抨击杨朱道:“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意思是说,杨朱主张“为我”,假如拔他身上一汗毛而对天下有利,他是决不会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如果对天下有利,即使磨秃了头顶,磨破了脚板,他也是愿意干的。
于是后世之人便根据孟子的评价,习惯性地用“一毛不拔”来比喻那些非常自私悭吝的人。
在清朝中叶,有一位叫做袁枚的著名文学家写作了一部笔记小品《子不语》(又名《新齐谐》),在这部作品中就有一篇名为《铁公鸡》的文章,说的是山东济南一富翁“性悭吝,绰号‘铁公鸡’,言一毛不拔也”。
一天,他要纳一妾,条件是“价欲至廉,貌欲至美。”后来,媒人带来一女,称不要钱,只是平时能够吃饱穿暖即可,富翁大喜。但没成想到,半年以后,富翁所珍藏的钱财珠宝全都没有了。
原来该女子是他家的一个旧房客,富翁嫌他们“多费”而将其赶走,现在她特来报复,偷光了他的钱财,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