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是谁提出的,是什么意思?
“兵者,国之大事”的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地考察研究。
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始计》,是《孙子兵法》开篇之语,告诫人们军事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事,一定要慎重对待。
而孙子在第一篇中还说,如果将军肯听自己的计策,用它们打仗一定会赢;如果不听,用它们打仗就会输。这也说明了《孙子兵法》内容是教人如何取得战争胜利。
孙武将战争和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紧密联系,指明了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战争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一旦进行战争,就会有大量军民牺牲,并损害国家利益,所以一定要重视战争、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并慎重地思考是否要参与战争。
所以《孙子兵法》中还指出军队每天要消耗大量的财物,发动战争并不能使国家获利。
《火攻篇》中还提到,不到危急关头不要战争,君主和将军不能因为发怒而发动战争,从各个方面论述不可轻易发动战争。
孙武创作《孙子兵法》的目的是教人制胜,但首先是劝导人们不要随意进行战争,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军事决策,而《老子》中也说“兵者,凶器也”,认为军队是凶险的东西,而战争是灾祸,圣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进行战争。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兵法名言,流传十分广泛,也常被应用到政治、商业等领域。如“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是说兵法中谋略是上等的,然后是外交,再然后是两军对战,最下等的才是攻城。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认为做到知己知彼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基本条件,而如果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敌人,那么每次战斗都会失败;“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是讲军队在行军、进攻、静止的时候应当有的样子,急行军时要像风一样轻快,缓慢行进时要像树林一样有序,进攻的时候要像火一样威猛,静止或休整不动时要像山一样安稳,后人也用“风林山火”形容军队气象;“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指背水一战,利用将士决死的勇气来获胜的办法,也就是常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此外,还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