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是谁的观点,是什么意思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出自《道德经》,是老子的观点。
其意思是:弱小有胜过强大的地方,柔软有胜过刚硬的一面,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都做不到。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底下没有比水还柔弱的东西,但如果攻克坚强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胜过水,柔弱能够胜过刚强,天底下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没有人能够实行。
所以圣人说:“能够背负国家的屈辱,才能被称作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的灾祸,才可以成为天下的王者。”正面的话就像在反着说一样。
老子认为柔能克刚,他还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就是认为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胜过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老子通过讲述柔能胜刚的道理,说明真正可以成为国家的君主,可以成王的人,要能够承受国家的屈辱和灾祸。其实就是像最柔软的水一样流在人们不喜欢的低洼的地方,却能够养育众生。
君王往往是尊贵的,老子却说君王要背负屈辱和灾祸,这就是正面的话就像反着说一样。但是承受屈辱和灾祸,显得软弱这样反面的话不能让人们接受,所以人很难做到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