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是怎么惨败下来的

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是怎么惨败下来的

长平之战,从当时以及后世对于长平之地的记载看来,长平固然重要,但却很难让当时的两个大国生死相搏。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赵秦两个大国在长平生死相拼呢?秦国一方很好解释,秦军坚持着白起的策略——对溃逃的敌人穷追猛打;而赵军则是出于对自己战力的自信和对于丢失上党的不甘。

长平之战中赵军最后是怎么惨败

当时,秦国和赵国的军队围绕长平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试探性进攻,三次交锋均是以赵国的失败告终。秦军虽然没有给赵军造成实质性打击,但是可以看出,赵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此硬碰下去,赵军最终必定难以抵挡。

廉颇身经百战,对这一切自然清楚明了。廉颇擅长防守而不是进攻,所以此时他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防守应对敌人的进攻。

很明显,此时的秦军远离本土千里之外,自然难以持久作战,只要时间一长,秦军必然会被后勤不足所累,最终不战自溃。赵军守,秦军攻,这种状态一连持续了三年之久。

可以想象,秦国和赵国各持二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三年之久后,秦昭襄王是如何心急如焚。正在这个时候,秦国接到军报,说眼下赵国在军粮上已经捉襟见肘了,因为赵国三年来年年大旱,国家的粮食储备已经严重不足。

秦国暂时还没有这一方面的忧虑,因为它有蜀中这个战略大后方的支持,但是这种优势能够支持多久却是未知的。这时秦国最害怕的事情并不是在耐力上的比拼,而是其他国家对赵国的援助。那样的话,秦国必然难以抵挡。

就在秦昭襄王愁眉不展,不知如何进退时,范雎给他带来了一个计谋。范雎的计谋就是用间。秦军曾利用这一条妙计,多次打败敌人。

范雎说,只要秦国能够稍动手脚,一方面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暗中与我秦国私通,故一直迁延不进,不肯与我秦国决战,其最终的目的也是拖垮赵国。

另一方面,则是要确定一个对我秦国有利的主将人选,在让赵国国君心甘情愿以此人代替廉颇为将的同时,也要能保证我军能够顺利地将他打垮。

如此一来,长平大战,大事可期。为确保此次战争的万无一失,范雎向秦昭襄王举荐了一个人,就是白起。

大计已定,范雎便派人到赵国施行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泰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于是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而秦国这边则暗调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龅担任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龅,一到长平就命令赵军出击,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军乘胜追击,一直杀到秦军的营垒。

此时,白起命一支两万五千人的军队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后路,又命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中部,将赵军主力分割成孤立的两部分,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惨败,留下了四十余万的俘虏,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将赵国降卒全部坑杀,只将年纪尚小的二百四十名士兵放回赵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