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淮西之乱是什么时期的叛乱事件?
淮西之乱是唐宪宗统治时期发生的藩镇叛乱事件,是唐中期的一次平叛战争,持续30多年,影响所及,河北诸藩镇亦先后归唐,唐王朝一度重归统一。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并派兵四处抢掠。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
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争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
元和十二年(817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负责督率军务。
裴度到前线后,了解到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经常干扰掣肘各军将领的情况,奏请宪宗将监军取消,使将领们能独立处理军事,被动的战局逐渐得以扭转。
十二年三至五月,李愬拔文城栅(河南遂平西南),又切断元济割据的申(信阳),光(潢川)、蔡(汝南)三州之间的联系。
其间,北路军在李光颜率领下,在郾城附近击败叛军主力3万人。元济急调蔡州驻军增援北线,重点防御郾城一带,使蔡州防御空虚。
唐东路军由寿州(安徽寿县)西进,南路军由鄂州(武昌)北进,牵制了淮西申、光二州兵力,造成西路军可直捣元济老巢蔡州的有利态势。
十一月,李愬在密报裴度并得其赞允后,率部近万人分前后三队乘雪夜奇袭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
淮西之乱平定后,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独淄青镇李师道负隅顽抗,被宪宗发兵击败。唐朝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不过节度使握有重兵的局面并未改变,藩镇割据的基础也未消除。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被宦官杀死后,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宣宗以后,朝廷已经失去了与藩镇较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