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的“三曹七子”具体是指哪些人?
汉末大乱,群雄蜂起,文学也开始与经学分离而独立出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文学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地位,足以显示人们对于文学的重视程度。
这一时期活跃在文学舞台上的人物主要是“三曹七子”。
“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他们在戎马生涯中坚持文学创作,尤其以诗歌见长。曹操的诗苍凉悲壮,包蕴着吞吐天地的气概和雄心,充满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有求贤若渴,人生苦短的慨叹。《苦寒行》、《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诗一直脍炙人口。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文论,《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的五言诗在当时水平最高,《洛神赋》是千古美文,曹植有“八斗之才”的美誉。钟嵘在《诗品》中评价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说自己“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而自烛”,可见其景仰的程度。
曹植对于五言诗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七子”是王粲、孔融、徐斡、阮璃、陈琳、刘桢、应场
其中王粲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将大的场景描写和典型细节描写结合起来,生动表现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面貌。《登楼赋》是后世许多诗词典故的来源。
“三曹七子”的作品中有充实丰富的内容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具有刚健的风格,被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蔡文姬的《悲愤诗》是其悲剧命运的倾诉,感情真挚,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