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还是寿纱,顺治帝倒底是架崩了还是出家了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六,人们还沉浸在“年”的喜悦中时,孝庄太后却在经历她这一生中最难熬的一个春节,因为她的儿子顺治永远地离开了她、离开那个龙椅。
顺治帝的突然死亡也给世人留下了诸多谜团。因为之前从来就没有顺治帝有病在身的说法,身为帝王不比寻常百姓,一向都是养尊处优的,怎么就能如此易折呢?而且是伤心黯然毫无留恋地离开。
这些可以在顺治帝临死时留下的遗诏中看出。遗诏中除了对大清以及母后的愧疚,就是即将要得到解放的解脱之情。
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其地位曾经显赫了2000余年。他们是时代的当权者,被人怕、被人羡、被人妒、被人斥。作为最高统治者,无一不是踏着别人的躯体矗立在高高在上的龙位之上的,谁又不梦想着坐在那龙椅之上。
但顺治,却反其道而行之,视王位如粪土、如负担、如洪水猛兽,就算是违背了母后孝庄的心意,不惜背上不孝的骂名也要千方百计地摆脱它、摒弃它。
顺治帝虽然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但是他并没有像他的爷爷、父亲那样勤于朝务、卧薪尝胆试图成为一代名垂千古的明君,相对于历朝皇帝的贤愚仁暴、清浊荣枯,顺治帝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更多的是他和董鄂妃的那段旷世绝恋,与其之后看破红尘、披上袈裟的情景。董鄂妃的死也是他断却生活意念、一心出家、最后抑郁而亡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个人真正演绎一个中国封建版本的“人鬼情未了”。
顺治在董鄂妃离世之后就时常会出现剃度出家的念头,并且会时常出现幻觉或梦境,在虚构的世界里他就是一个僧人,梦中的僧家窗明几净,虽然皇宫富丽堂皇,但他也不愿意再回到宫里。如此脆弱的厌世神经在爱妃董鄂氏死后,就像崩断了的弦一样使他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
有记载统计,他曾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里,就先后38次到访高僧馆舍,谈禅论经,与僧人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繁忙的政事也没能分散顺治对佛家的向往,最终他不顾孝庄的劝阻决定放弃皇位而净发出家。臣子甚至僧人都开始劝解顺治,国不能一日无主,皇子们都还年纪甚小根本不能担起这么大的担子。可是,顺治最后还是剃了头发成了和尚。这一下孝庄可着急了,火速叫人把度化顺治的僧人——溪森的师父玉林琇召回京城。
玉林琇看到自己的徒弟居然把功夫下到了皇帝的身上,恼火于弟子的胆大包天,决定从根本入手处死这个蛊惑顺治无心于朝政、疏于江山社稷的徒弟。顺治看到“师父”要受到牵连,无奈只好让步,不过头发已经剃了,就只能先暂时做个光头皇帝,溪森这才得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