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庚迁殷的原因或许并不是水患

盘庚迁殷的原因或许并不是水患

商族的迁徙历史,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从盘庚开始,商族“不常宁”、“不常厥邑”的生活习惯,一变而为定居生活。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商前期的先公先王们为什么要屡迁,盘庚以后为什么改为定居?这种生活上的转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自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汉、晋人有的说商人是为了纠正奢侈的风气才迁都。但是,古今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由于要改变奢侈生活而迁都的。

《尚书•盘庚》是盘庚在迁徙前后,向商人进行动员和安慰的讲话,没有一句涉及生活奢侈或其他政治上的原因,而只是反复强调迁徙对人民有利,留恋故居对人民不好等等,到底为什么原因,成了千古之谜。

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避河水为患。如宋代朱熹的学生蔡沈就说:“自祖乙都耿,圮于河水,盘庚欲迁于殷,而大家世族,安土重迁,胥动浮言。小民虽荡析离居,亦惑于利害,不适有居,盘庚喻以迁都之利,不迁之害。”这是指盘庚这次迁徙是由于河患。但是否每次迁徙都是为了避黄河水灾?这仍然是个问题。

顾颉刚、刘起钎竭力主张,商人屡迁,是“水涝给旧地造成祸患,引起了经济、社会问题,不得不迁。这是促使其离开旧都的客观原因”。

但是,这个“河患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上自商代,下至周定王五年河涉,在古文献和殷墟卜辞中,几乎看不到有关河患的记载。最初说到河患的,是后出的《尚书孔氏传》。它说:“圮于相,迁于耿,河水所毁曰圮。”这句话,文字是不通的。所以,《孔传》的说法是没有多大信值的。

《盘庚》中有“惟涉河以民迁”,又说“殷降大虐”。前人解释,这就是透露出河患和因水灾而迁徙的文句。其实,所谓大虐,固然可以推想可能是水灾,但也可能是别的灾难。至于“涉河”,更不能与河患相联系。

尤其是河水若泛滥成灾,这是人人易见的祸害,即使盘庚不动员,人们也会顾及身家性命,急于迁到别处,决不会口出怨言的。并且,商人所迁的地方,都在距黄河两岸不远的地带。此足证明河患说之难通。

岑仲勉说得明白:“假如说商族屡迁,都为避河患而起,那末,前车可鉴,自应远远搬走,为甚么转来转去,总不出二三百里的范围,只就这一点设想,我们已很难坚持‘河患’的论调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