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换耕地或许是商代时常迁徙的主要原因
农业社会的人,是比较适宜于定居的。为什么商人时常迁徙?到盘庚时迁殷,人民何以又不肯迁?
《盘庚》里都没有交代明白。所见到的只是商王一味地把“祖宗”和“天”抬出来,用以威胁反对者,他说“我们的先王没有一个不是只图拯救和保护人民的。先王那样关心着人民,所以很能顺着天时活动。每当老天降下大灾来的时候,我们的先王总是为着人民的利益实行迁徙,从不留恋他们亲手缔造的原有都邑。”
商王一再强调为了民的利益,一则曰:“视民利用迁”,再则曰:“予若颥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奇怪的是,他始终不曾明白地说出为了他们的什么利益。既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为什么他们要反对呢?
孔颖达《尚书正义》认为,人民反对盘庚迁都,是由于“恋旧情深”;又说:“以豪民室宇过度,逼迫贫乏,皆为细民弱劣,无所容居,欲迁都改制以宽之。富民恋旧,故违上意,不欲迁也。”这话不知有何根据,但以情理度之,似乎多少有点近于事实。不过,需要加以解释才能明白。
所谓“恋旧情深”,所谓“富民恋旧”不欲迁徙,自然是经济的原因。但是,迁徙既不是由于河患,又不是由于游牧生活,是什么重大原因迫使他们不能长期定居于一地呢?
商族很早就已进入到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在农业的社会经济中,初期的粗耕农业,在一地耕种几年后,地力耗尽,就必须转移至新地。商族在盘庚以前正是处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阶段。
早在1944年,傅筑夫就提出这种看法,他认为商代处于“游耕”或“游农”阶段,先焚烧林莽,耙平土地,播上种子,每年轮换不同的作物,到了第五个年度,地力耗尽,只得放弃,另迁他地。
所以,商代迁都不是为了政治原因,也不是为了河患,而是为了改换耕地。傅先生又进一步阐述其说法,谓:“三千多年以前的殷人,不可能了解土地收获的逐渐减少,是由于土地的肥沃力有一定的限度,他们只是从长期的经验中,体会出在一个地方住过若干岁月之后,必发生收获递减的现象,他们以为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灾殃——‘殷降大虐’,不许人们永久住在一个地方,故非迁徙不可。
及迁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又获得丰收,所以盘庚才说:‘视民利用迁’,说:所以要迁到新邑中去,正是为了你们大家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原是大家所一致要求的,这个利益就是大家切身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