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史 其前四史是哪些书
三国时已有“三史”的说法。当时的“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汉书》是东汉人班固撰写的。他的父亲班彪也是一个史学家,曾撰《后传》65篇来续《史记》。《汉书》是在《后传》基础上完成的。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南朝宋代的范晔撰写了《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被人告发参与政变阴谋,下狱而死。
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到了唐代,《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西晋时,陈寿编撰了《三国志》六十五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陈寿在蜀汉做过官。他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书,《三国志》即取材于这些史书,但陈寿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
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撰写《魏书》,看到《三国志》后,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但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以参考的他人成果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三史”加上《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前四史”都是私人著述,行文精简扼要,而且继承了古代史家传统,强调忠于事实的“信史”,多用“春秋笔法”,所以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此后,正史就都是官修的了。一个王朝覆亡了,新王朝便为前朝修史,找一个大臣,作总编撰,带领一帮文人来进行集体创作。南北朝以来便成为惯例。
到了宋代,有“十七史”的说法。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朝历史,名为“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和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具体如下: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