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什么样的书?

《道德经》是什么样的书?

《老子》或称《道德经》。《老子》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东汉以后把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

关于《老子》成书的年代也是众说纷纭。我们要切记,千万不可按照现代人的思想去衡量古人。现代人写完一本书,拿到出版社去一审、二审、终审再到排版,这个文本基本上是定下来的。除非过了若干年以后,作者做一下修改,出个修订本。

道德经

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代读书人写一本书在社会上流传,都是靠传抄。有时候一个文本从南方传到北方,和最初的那个已经有很大分别了。有人在传抄时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懂,就加了一点注释。

这些注释后来在传抄过程中又被抄入了正文。年代一久,就分不清哪些是原文,哪些是注释。

一般认为《老子》成书年代应该在战国,因为现在传下来的版本里保存了很多战国时的特征。其实,这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应该是经过战国时期人整理过的。

现代很多学者就抓住里面的文字内容,说老子应该是战国人,不是春秋时期的人。拿这些来作文章,其实是瞎子摸象。摸到大腿就说大象是圆柱体,摸到尾巴就说大象是绳子,都是片面之词。

《老子》的文辞简短、艰深难懂。你们看《老子》、《庄子》和儒家《论语》、《孟子》,语言和写作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子》是代表了中国南方,楚这个地方的文学风格。

儒家的《论语》、《孟子》出在北方,中原地带,代表了中国文化阳刚的一面,而《老子》、《庄子》则代表了南方阴柔这一面。

《老子》难懂,其实是因为它的传承远没有儒家广泛。历朝历代,大家熟悉了北方儒家的写作风格,就觉得南方的东西难懂。如果当时是楚国统一了天下,老庄被奉为文化正统,考试都考《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这些,可能现在你还觉得儒家这些北方的东西难懂呢!

因为《老子》难读,所以很多人都来注解。最通行的是西汉时期的道家人物,叫做河上公,名字已经不清楚了。接下来是三国时期王弼的《道德经注》。王弼主要是解说《老子》中的玄理。王弼的注本比较通行,现在还在用。

到了清末,有魏源的《老子本义》,讲的比较多的是文字本身的意义。民国又有马叙伦的《老子校诂》,比较偏重训诂方面。这些注本都有价值,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的。

这些注本当然是有研究才能注,基本上有三个研究路子:

第一个是完全走哲学思想的研究路线,把《老子》当哲学著作来读。目前这些大学教授都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框架来解释《老子》。

第二个是完全修神仙的丹道路线,从《老子》里面取得养生和延年益寿的指导。这些著作也很多。

第三个是把《老子》当作谋略学著作。比如兵家、纵横家,这些都出于道家,特别中国军事思想主要来自道家。什么“以柔克刚”、“以逸待劳”等等,这些都是道家的思想。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