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著作为什么值得反复阅读?
经典,凝聚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汇集了人类最美好的精神创造。
我们之所以要反复阅读经典,是因为经典具有典范性,其丰富的内涵能经得起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
与其他作品相比,经典体现了一种标准、尺度、榜样,一种后来者理当遵循的典范。
以《史记》为例,这部经典作为古代散文的典范,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都为后代散文家所推崇。一旦时代文风出现偏离,散文家们就会以《史记》作为评判的标准,从而引领他们的创作。
正是有了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再到清代的桐城派等一代代散文大家对《史记》的反复阅读,才推动了古代散文的发展创新,造就了中国古代散文蔚为大观的景象。
经典丰富的内涵赋予其“说不尽”的主题,而且大多数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
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对于一部经典而言,一个读者也会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心境、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鸿篇巨制《红楼梦》,自然不必说;即便是短小精悍的作品,比如《长恨歌》《孔乙己》《项链》等,读者也会有多元的解读。
如对于《长恨歌》主题的理解,就有三种说法:
1、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
2、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玄宗、杨玉环真挚专一的爱情;
3、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玄宗、杨玉环既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当我们初读《长恨歌》时,很可能认为这就是一个爱情悲剧,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渐长,我们重读并且再去思考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可能会对作品主题有更深的认识,这就是经典常读常新的意义所在。
反复阅读经典是个体提升精神状态的需要,也是个体进行民族认同的责任所在。关于生死、爱憎、美丑、善恶的题材既是文学作品写不尽的宏大母题,也是人类对自身命运世代深思省察的永恒命题。
阅读古往今来的经典,除了应当虔敬地学习其思想、架构、词采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之进行一场密切的对话。
在与经典一次次密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思考认知、价值评判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都将日臻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