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基督教的危机与改革情况简介
英国是以基督教信徒为主的国家,在现有的人口中, 73%为新教徒,13%为天主教徒。作为国教的圣公会现有信徒3267万人,占总人口的57%。
英国圣公会自16世纪宗教改革以来确立了自己的国教地位,一方面国王登基仪式必须由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冕,另一方面国家在财政上支持圣公会,教会的重要决策和重要人选须经议会和国王的批准。
圣公会的这种特殊地位使之在各方面享有特权,如圣公会教师参加礼拜活动照发薪金,而穆斯林却往往因星期五参加礼拜而被扣发薪金,同时其他的基督教派别也遭受歧视,如1794年荷兰人杜茵女士被基督教科学派的哈巴特学院聘为职员,英政府不准她入境。
英国圣公会基本上与英国政府相一致、持比较保守的立场,1974年国教会全体大会通过了不支持世基联" 反种族主义纲领" 的决议。尽管如此,世界在变,教会也不得不变。
实际上,任何既定的宗教组织或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地自我变革的非常之少,大都是在面对危机时被迫做出改革的抉择或做出妥协的让步,自50年代以来,圣公会的信徒人数、儿童受洗人数、复活节领圣餐人数、行坚振礼人数、选举教会官员的教徒人数,甚至教士人数,都呈下降趋势。
面对江河日下的危局,英国圣公会做了4 方面的改革:
一是改革教法
大量裁减教会法庭,明确区分" 行为案件" 与" 保留案件" ,并将教义、礼仪的裁决权从政府中分离出来。
二是改革机构
1970年经女王批准创建了由主教院、牧师院和俗人院组成的总会议,它有权制定教会法,通过议案,提供礼仪形式和活动经费,负责内外关系等。由于将议会民主制引入教会行政体制,在主教、牧师与俗人之间形成了新型伙伴关系,又增强了教区的作用。
三是改革礼仪
经过25年的酝酿于1980年公布了《供选用礼仪书》,不再强调" 原罪" ,以现代英语取代古英语和拉丁语,采用吉它等乐器伴奏圣歌。
四是在国内消除教派间的对立
倡导对话与联合,1966年坎特伯雷大主教拉塞姆访问罗马教皇,双方发表了《共同宣言》,1976年拉姆塞大主教又与东正教阿森纳戈拉斯牧首建立了" 安立甘宗- 东正教教义委员会"。
除了英国圣公会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整个英国基督教界还广泛地借助民间组织从事社会改良与维护道德,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设立经常性机构或主题性的社会活动。
前者有慈母会、青少年社、安乐之家、街道咨询服务站等,后者如1970年组织25万青年参加的反吸毒集会、1971年组织的反精神污染的圣光节大集会等。
圣公会信徒玛利.怀特花丝所发起的纯洁电视运动和全国视听协会,反对电视、电影上的淫秽镜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而责任社、社会道德理事会、家庭指导协会等组织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