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会盟是谁和谁会盟?长庆会盟名词解释

长庆会盟是谁和谁会盟?长庆会盟名词解释

长庆会盟是唐代长庆年间唐朝与吐蕃举行的一次著名会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长庆会盟的过程

821年(唐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国主赞普赤祖德赞先后两次派使臣向唐皇帝表示祝贺。

随后,吐蕃派人到长安请盟,唐穆宗表示同意。同年十月,唐蕃会盟于长安西郊,双方谈判基本成功。

吐蕃会盟专使为礼部尚书论讷罗。唐朝派丞相崔植、王播、杜元颖等17人与盟。接着,唐朝和盟专使、大理寺卿刘元鼎率领使团去吐蕃,与吐蕃以钵阐布•勃阑伽允丹为首的官员在逻些东郊会盟。

会盟毕,吐蕃遣使随刘元鼎至长安,又派人到大夏川(今甘肃省大夏河)召集东道将领100多人宣读盟文,要求他们信守不渝。

二、长庆会盟的历史背景

长庆会盟是在唐代中期,唐朝与吐蕃政治军事力量又一次达到平衡后达成的一次和平活动。

唐王朝在宪宗元和年间平定藩镇,国力复盛,而频繁的扩张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且唐孤立吐蕃的战略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而进入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因此,吐蕃迫切要求重新议界讲和,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

长庆三年(823年)吐蕃为纪念这次会盟,在逻些建立唐蕃会盟碑。该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门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见证。

此次会盟在客观上使吐蕃社会得到了暂时的安定,吐蕃的经济文化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唐蕃双方人民而言,会盟反映了他们向往结束战争的共同愿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