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禁军、厢军是什么意思?

宋朝的禁军、厢军是什么意思?

北宋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其中,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主要用途是“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是宋代的中央军。

宋朝的禁军

一、什么是禁军

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

宋太祖赵匡胤曾任五代后周禁军统领殿前都点检,经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因此为巩固皇权,削弱禁军将领的权力,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去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又称“三司”),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禁军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发兵须枢密院颁发兵符。

二、什么是厢军

厢军是北宋的地方性部队,取“驻扎城厢”之意。厢军俸禄只有禁军的一半,故战斗力不高,基本没有对外作战能力。

厢军全部驻守在各地方,负责维护地方治安的同时,主要是做各种杂役,少有尊严。另外,宋代对罪犯实施的“充军”刑罚,便是充厢军。

三、北宋的军事部署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重兵驻扎在内地,在边境上只屯驻少量禁军,对辽、西夏采取守势。

这种军事部署,直到与辽和西夏的战事吃紧以后,才有所变化。

北宋禁军士兵实行募兵制,一旦入伍,终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北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

热门文章